吉林查干湖:“寒苦之地”缘何变成“热门景区”——探访东北冰雪经济中的查干湖 省内-吉林新闻地图 郭龙 230693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

吉林查干湖:“寒苦之地”缘何变成“热门景区”——探访东北冰雪经济中的查干湖

2017-01-16 |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长春1月13日电 题:吉林查干湖:“寒苦之地”缘何变成“热门景区”——探访东北冰雪经济中的查干湖

  新华社记者 孟含琪

  “东去长白山滑雪泡温泉,西来查干湖品鱼观冬捕”已成为吉林冰雪旅游的两大名片。每到冬季,查干湖往往一票难求、一床难订。

  这个冬季气温经常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寒风像刀子一个割人脸的地方,怎么能够成为创造大量财富的热门景区,成为东北振兴中的新亮点?

  万鱼腾跃查干湖 古老文化焕新生

  东北进入寒冷“猫冬”季节,吉林松原的查干湖畔,渔民却忙得满头大汗。

  “鱼把头”张文在查干湖工作生活了30多年。与往年一样,每天清晨他带领几百人在湖面上凿冰走网。不同的是,今年查干湖的名气更响,人气更旺,就在前不久渔猎文化节的开幕式上,50余斤的头鱼甚至拍出85万元的历史最高价。

  “查干湖冬捕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它清晰完整地传承了先人的捕鱼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曹保明说。

  查干湖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蒙古语“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总水域面积60万亩。得天独厚的渔产资源孕育了渔猎文化。这种文化盛行于辽金时期,历代帝王都来查干湖“巡幸”“渔猎”。随着历史变迁,查干湖冬捕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湖也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

  神圣的祭湖和醒网仪式,马拉绞盘的壮观场面……千年传承赋予了查干湖历史厚重感。为了将神秘古老的记载保存,当地渔民不仅世代传承捕鱼方式,每年还举办渔猎文化节扩大其知名度,使查干湖冬捕被更多人熟识,不断焕发新生。

  “查干湖现象”搅热东北冰雪经济

  “来这儿一年比一年难。”上海的孙斌第三次来查干湖观冬捕。第一次来他只提前几天订住宿,但这次他足足提前了一个月,“即使这么早下手,还是没有订到心仪的房间。”

  古老神秘的查干湖文化变成看得见的“真金白银”,为当地发展冰雪旅游注入强动力。当地以“冬捕+”为核心,组织了冰雪马拉松、雪地汽车越野赛、冰雪摄影大赛等精彩纷呈的活动,拓宽冰雪旅游链条。

  “即使累也累得开心,每年赚10万元毫无压力。”当地村民商颖在查干湖畔开了一家“老关东鱼庄”,每天客流不断。隔壁农家乐老板张云东对此表示毫无压力:“他们都没我赚得多,2016年我纯收入40多万元。”看到邻居赚了钱,渔场职工李书先也坐不住了,2015年他投入6万元开店,当年就回了本,2016年他又大胆投了60万元扩建装修。“我有信心4年内肯定收回成本。”

  电商平台也生意火爆。在电商物流中心,数百人忙着包装、填单、装运、统计,不断有大货车装载着包装精美的查干湖鱼运往全国各地……查干湖渔场党委副书记单军国说,本届冬捕节吸引了中国邮政、顺丰等10余家电商和物流平台入驻,今年渔场计划捕鱼量260万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其中一半以上的鱼都会通过互联网,送往千家万户。

  游客爆满,来查干湖一票难求;从松原到查干湖的高速公路时常堵车排长队;价位900元、700元的农家乐房间仍一床难订……一条条带着冰碴的鱼搅活了经济,“查干湖现象”已成为东北冬季的一大亮点。

  从“油老大”到“花开多家” 松原成转型升级“新样本”

  如今,一条10斤以上的查干湖胖头鱼(鳙鱼),每斤约30元。在单军国眼里,这在10年前实在难以想象。“过去捕的鱼一斤几元钱都没人买。”他说。

  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如何打了“翻身仗”?

  松原是资源型城市,依油而建、因油而兴。1992年建市之初,油气产业占松原的经济比重达90%以上。为了跳出资源型城市逐渐枯竭的老路,当地政府未雨绸缪,主动培育农产品加工、旅游等替代产业,以《松原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为指引谋划布局旅游产业,力图将“一油独大”转为“多足鼎力”。

  发展旅游,交通先行。2015年末,松陶铁路的开通实现了哈大铁路干线和长白铁路相连接,打通了连接吉林省东西部的运输通道。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从市区出发90分钟就能达到长春或哈尔滨机场。联结4省(区)8市14县(市)的松原市让游客出行更加便利。

  查干湖冬捕名声渐响,松原对外加紧走出去宣传推介,对内全面提升全市旅游业接待能力,目前全市已有涉旅企业135家,国家级导游和旅游饭店、旅行社经理持证人数719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万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5万人。

  近年来,松原旅游收入逐年创新高,增长连续3年突破16%。自2016年12月28日冬捕节开幕至今,仅半个月的时间,查干湖冬捕带来的旅游、物流、劳务、农副产品等总收入已达15亿元。曾经的“油老大”有了“新面孔”,成为东北振兴中城市转型升级的“新样本”。

责任编辑: 郭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