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产销 打开市场 省内-吉林新闻地图 张杰蔷 234147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

衔接产销 打开市场

我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三

2017-02-27 01:20 | 来源: 吉林日报

  因地制宜,走特色之路,是很多革命老区实施脱贫攻坚的一条共同经验。然而,产品销路往往是农民在发展特色生产时的最大顾虑,因此,很多地方的包保单位和村两委都把衔接产销、帮助村民打开特色产品销售市场,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

  思路一变天地宽

  1月12日,农历腊月十五。磐石市石嘴镇永丰村。

  年逾六旬的杨玉良老人向记者念叨着东北抗联的往事。这里地形复杂,适合隐蔽作战,当年南满游击队时常在这一带活动。

  四面环山的永丰村不到200户人家,贫困户近30%。耕地大都在山坡上,大型农机具派不上用场。

  这里早晚温差大,适合平菇生长。但起初包保干部提出种植平菇项目时,村里却没人响应。“我最多的时候种过40万袋平菇,销路不好,只好都腌上了,但腌渍市场有个局限性,价格忽高忽低。”以前种过平菇的村民蒋恩龙心里犯嘀咕。原来,种平菇走腌渍市场,有一定风险,以往不少乡亲们种平菇不但没有富起来,反而赔了不少钱。面对这一情况,包保干部对平菇的销售渠道进行了调查,发现平菇不但能走腌渍市场,还可以走进超市、饭店、大型批发市场。即便街边麻辣烫小店,也有一定的需求量。

  转变营销方式,思路一变天地宽。经过包保干部的多方努力,稳定的平菇销售渠道建立起来了。全村平菇产业风生水起,人均收入可达8000元。一半以上的贫困户有望今年实现脱贫。

  在包保单位和村委会的带动下,最近村干部们又从长春市双阳区等地购进了一大批有机肥料,结合当地优势,种植芦笋。

  一株小苗4元,养根期两年,两年后62座大棚5万多株芦笋,年产量可达12万斤,全部出口,产值最低60万元。村民蒋恩龙说:“政府想办法帮我们脱贫致富,缺项目,帮我们找;缺资金,帮我们筹,咱老百姓打心眼里高兴。”

  苹果卖进“朋友圈”

  1月18日,农历腊月廿二。桦甸市公吉乡九星村。

  村口被前来收购苹果的汽车堵得水泄不通。“这都是长春、北京等地的客户来收购寒富苹果的。”站在村口张罗的村党支部书记刘景华向记者介绍说。

  刘支书一边陪记者往村里走一边介绍着村里的脱贫规划,除了种苹果外,下一步打算把木耳种植面积扩大到50万袋,再建100个大棚种灵芝,争取让贫困户都能当上“万元户”。到那时,依托脱贫“组合拳”,九星村136名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

  九星村属两山夹一沟的地貌,山岭细长。过去乡亲们靠山吃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全村348户,贫困户占15%。

  “包保干部进村摸清情况后,决定把寒富苹果打造成致富产业。”村第一书记刘艳峰说。寒富苹果个大、色泽红,果肉酥脆多汁,适合在两脊夹一沟的环境下生长,种过的乡亲都说好,就是销路成问题。

  针对销路难的问题,包保干部帮助村里成立了苹果专业合作社,带动大家建采摘园,尤其是教会了果农利用手机朋友圈推销苹果。一来二去,寒富苹果闯出了市场。刘支书向记者介绍说,前两天他利用手机朋友圈帮助村民孙玉华卖了1000多箱苹果。

  只要有销路,山里种啥都是宝,这下,九星村的老百姓开窍了。包保单位又帮助乡亲们请专家,搞起木耳种植,办合作社,30万袋木耳,25个大棚4万段灵芝,年净利润都将超过30万元。如今,九星村脱贫攻坚“组合拳”已初见成效。贫困户郭丽笑着说:“现在我一天能挣100元,今年就可以脱贫。”

  市场拉动“新套路”

  1月31日,农历正月初四。汪清县鸡冠乡鸡冠村。

  村党支部书记王易盛向记者介绍了村里的脱贫攻坚思路:“2016年主要就是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还要成立养殖合作社、红松果仁加工厂。”

  鸡冠村位于汪清县中部,地处山区、半山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无霜期短。传统产业主要是在山坡地上种玉米,但产量不高,新兴的木耳种植产业还正在发展阶段,全村432户人家,贫困户占39%。

  鸡冠村有个集市,集市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包保单位和村两委也正是从这里看到了全村未来的发展机遇。

  包保单位对村里进行帮扶脱贫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协调扶贫资金136万元建设一座占地67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村第一书记刘志刚说,他们建了一个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将其打造成区域性交易平台,带动鸡冠村、鸡冠乡农副产品的供销需求。农贸市场的产品销售、市场管理、摊位出租,一个个环节细分下来,鸡冠村的乡亲们人人都有份儿。

  在包保干部和村两委看来,有了市场保底,还得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于是,村里有着30多年种植历史的木耳开启了转型升级之路。据菌农魏运成介绍,自己种木耳一年要用400多万个菌袋,都是通过手工作坊加工的,费时费力,木耳菌存活率很低。在包保单位的帮扶下,日产3万袋的现代化菌包生产厂即将投产,这让魏运成增强了发展木耳生产的信心。“俺听说菌包厂要开工,就决定再建25个钢构大棚,准备再扩大100万袋,年收入将达200多万元。”  

  记者 毕玮琳

责任编辑: 张杰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