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5名师生出征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 多了一位“95后”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徐慧 224964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吉林大学5名师生出征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 多了一位“95后”

2016-10-27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10月29日,吉林大学又有5名师生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出发前往南极。10月27日上午,在吉林大学朝阳校区的水工楼,记者又见到了“老将”张楠和他的伙伴们,这已经是张楠第4次执行南极科考任务。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科考队员中还多了一张95后面孔。

  去南极只为取得“气候天书”

  10月29日,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的张楠老师就要离开只有1岁多的儿子,带着4位“徒弟”奔赴南极,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

  每次去南极之前,和从南极返回长春后,张楠都会告诉记者“南极之旅”的目标任务,以及在南极昆仑站经历的诸多情况。

  “我们执行的是中国南极Dome A深冰芯钻探科学任务,主要是在前4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往冰层下钻探冰芯,对冰芯进行研究,来获取重要的科学信息。”张楠说,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惟一一块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纯净大陆,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盖记录着地球古气候的演变信息。

  据介绍,通过向南极冰盖进行钻探取芯,并对冰芯进行研究可以重塑地球古气候模型,反演地球气候演变历史并预测地球气候未来变化趋势,因此,深冰芯被誉为“气候天书”。

吉林大学5名师生出征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

  团队中多了“95后”新面孔    

  此次除张楠外,还有参加过第32次南极科考任务的博士生刘博文以及首次参加科考任务的博士研究生张绪良、张晗和研究生鲁思宇,师生5人将于10月29日从长春出发,途经澳大利亚最终到达南极。

  这一次赴南极科考是吉林大学第5次派队执行中国南极科考任务,5名师生前往南极内陆昆仑站,参与昆仑站DomeA深冰芯钻探科学任务。在前4次行动中,吉大派出的师生出色地完成了2011-2012年度、2012-2013年度、2014-2015年度和2015-2016年度的南极深冰芯钻探科学工程项目,他们的表现受到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充分肯定。

  在吉大出征南极的科考队伍中,首次出现了“95后”队员。1995年出生,今年仅21岁的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鲁思宇对南极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为了适应南极的工作和生活,我们特别去西藏地区的羊八井进行了高原适应性训练,包括跑步、攀岩、登山……羊八井海拔4800米,以此适应高寒缺氧的环境。”鲁思宇说。

  南极内陆科学考察是对队员身体和精神的极大挑战。南极内陆的恶劣气候、高海拔、低含氧量,加之随时可能出现的冰裂隙都是队员们必须克服的巨大困难。对此,鲁思宇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说:“不怕吃苦”。

  未来在南极可能还会发现恐龙    

  5名师生出征南极,也牵动着吉大建设工程学院1000多名学生的心,学生们自发录制了欢送视频并在29日的送别仪式上播放,表达了学生们对出征南极勇士的美好祝愿。

  吉林大学副校长孙友宏教授在仪式上透露,吉大南极科考队员以后的任务会是钻穿南极的冰盖。如果,将来,南极的冰盖被钻穿,就能对冰下的环境进行探测,目前人类还没有“触摸”过。一旦探得冰下环境,就会对冰下地质进行研究。

  同时,科考队还将对南极冰层移动、南极冰下湖进行考察研究。“据目前所知,南极冰下有400多个湖泊,湖水里是否有新生物,也许会有鱼,也许还会有恐龙……”孙友宏教授充满期待的说。

  据了解,吉大南极科考队员将在今年12月底到达南极内陆昆仑站,此时正值南极的夏天,温度在零下34℃左右,极昼天气,相对较适合执行科考任务。

  中国吉林网讯记者 郭美佳

责任编辑: 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