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吉林省冰雪文化发展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张杰蔷 228481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促进吉林省冰雪文化发展

吉林省政协召开咨政协商座谈会

2016-12-15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吉林省政协咨政协商座谈会现场

吉林省政协咨政协商座谈会现场 记者丁隽 摄影

  12月15日下午,省政协召开咨政协商座谈会,邀请省政协委员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促进吉林省冰雪文化发展”这一话题,与省体育局、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面对面的探讨和交流。省政协主席黄燕明主持会议并讲话。省政协秘书长阿汝汗出席会议。

  会上,翟利国、刘春梅、冯堤、王艳梅、张艳秋、张洪岩、李忠法、魏利民、刘丽娟、谷峪、王雪霁、张利恒、卢冶等委员和专家学者分别发言,围绕我省冰雪资源优势和特点、冰雪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冰雪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结合此前开展的调研情况,综合分析了当前我省冰雪文化发展现状,提出很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都表示,我省具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会各方依托我省冰雪资源禀赋,积极挖掘冰雪文化历史,着力打造特色冰雪文化。委员们认为,要整合冰雪资源,丰富冰雪产品,提高我省冰雪文化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结合我省地方特色,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打造具有良好人文气息的冰雪文化产业。

  吉林省体育局副局长魏秀云发言:“我省是一个有着丰富民俗文化的多民族边疆省份,汉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在这里聚居生产生活,冰雪与群众生活已经融为一体。我们要发掘具有民族特色、参与性强的体育动态项目,如蒙古族的雪地赛马、冬猎等活动,展示吉林冰雪风情;同时要把我省各个民俗体育项目串连起来,完善我省冰雪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

  “吉林省冰雪旅游发展有三大优势:资源好,吉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与欧洲阿尔波斯山和北美落基山同处‘冰雪黄金纬度带’,是三大粉雪地带之一;品质高,吉林省目前有37座滑雪场,雪道150条,在全国数量排第5位,但质量是公认的全国第一,高空索道13条,全国是26条,吉林省占一半;潜力大,现在这个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大,可以这样说‘冰雪产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牵动人心’,总书记讲‘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和‘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白雪换白银’战略,而且借助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际,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这是我们非常大的优势。”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杨安娣如是说。

  吉林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厅原巡视员翟立国发言:“冰雪市场的消费主体群众有三个:一是运动型,二是锻炼型,三是娱乐审美型。后两种消费群体数量众多,有本地的,尽管东北人生活在冰天雪地中,但是问周边的人,滑过雪的,划过两次冰的比例非常少。这个潜力很大,这种消费主体需要培育。一个是就地就便的利用问题。国家2004年提出了文化消费便利化的问题,能就近、就便享受所处的旅游带来的快乐。二是在公共交通便利、人群密集的区域建设低端消费的冰雪旅游场所,使冰雪旅游大众化。这种大众化的培育,可能在每个人身上,他们有了兴趣以后,从产业发展来说就有发展的后劲。”

  “发展冰雪产业,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冷文化’,从而增强人们参与冰雪产业的‘内动力’,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多了,冰雪产业就自然发展了。然而就目前情况看,冰雪运动还仅限于少数爱好者参与,还没有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冷文化’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怕‘冷’,是很多人的心理状态。其表现行为有三:‘候鸟式’养生方式日渐兴起;‘猫冬’的生活习性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南方人来北方多数人还只停留在赏雪的层面。”吉林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刘春梅发言说。

  黄燕明指出,我省冰雪产业资源禀赋高、发展前景好。促进我省冰雪文化发展,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宣传。要推行政府扶持、部门主管、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行运作的发展模式,确保冰雪文化的核心要素要精要强,关联要素、支撑要素要长要宽,把文化创意和冰雪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融合发展。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到项目带动要突出,产业集聚要明显、各种要素配置要合理。要强化冰雪产品的丰富性、广泛性和差异性,避免冰雪产品雷同化、同质化,挖掘地域的特色和文化的内涵,积极打造冰雪文化品牌。要重视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发挥专业型人才优势和志愿者队伍作用。要以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政协委员要继续发挥智力优势,为促进我省冰雪文化发展献计出力。

  在听取了委员们的发言后,省体育局、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将积极采纳委员和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发展我省冰雪体育文化和冰雪旅游文化,培育相关产业链条,形成品牌优势,为发展全省冰雪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丁隽

责任编辑: 张杰蔷